2025年7月19日,中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包装规范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今日,记者深入走访多地烟草专卖店及生产一线,结合最新政策解读、行业动态及消费者反馈,全方位呈现这一变化背后的多重影响。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烟草制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全国烟草制品包装将全面推行“一物一码”溯源系统,同时要求所有卷烟包装必须增加“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语覆盖率,并规定警示图案面积不得小于包装可见面的50%。这一调整较现行标准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被视为监管部门“控烟升级”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贵阳某大型烟草专卖店内,记者注意到“黄果树绿壳香烟”的包装已提前更新。店长王明告诉记者:“新包装增加了更醒目的警示图案,整个侧面都印有肺部病变示意图,而且每包烟的外包装上都贴有唯一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查到生产日期、批次甚至物流信息。”据他透露,为配合新规,烟草公司已提前半年开始调整生产线,单是“黄果树绿壳香烟”这一款产品,包装改造成本就增加了约0.15元/包。
记者随后联系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此次包装规范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响应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二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市场监管。”他举例说明,通过“一物一码”系统,监管部门可以精准追踪每一包烟的流通路径,预计可使假冒伪劣产品减少30%以上。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新规对烟草企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上海烟草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满足新包装要求,集团已投入约2亿元升级生产线,其中“中华”品牌的部分高端产品因包装材质升级,出厂价从原来的每包60元上调至62元。不过,该负责人强调:“价格调整仅限于高端产品线,大众品牌如‘黄果树绿壳香烟’(售价约10元/包)维持原价。”
在消费者端,记者采访了多位烟民。35岁的软件工程师李强表示:“新包装的警示图案确实更吓人,尤其是晚上在灯光下看,感觉特别刺眼。”而62岁的退休教师张先生则认为:“包装变化对老烟民影响不大,我们这代人抽烟主要是习惯,警示语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值得注意的是,有消费者发现,新包装的“黄果树绿壳香烟”过滤嘴长度增加了1毫米,对此烟草企业解释称这是为了提升“吸烟体验”,而非降低危害。
业内专家对此次调整看法不一。北京协和医院控烟专家赵教授指出:“包装警示语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覆盖面积增加将显著提升警示效果。”但他同时建议:“应进一步研究不同警示图案对特定人群的影响,比如针对年轻人可能需要更具冲击力的设计。”
相反,中国包装联合会烟草分会秘书长刘志强则更关注产业影响:“频繁调整包装标准会增加企业成本,特别是中小型烟草企业的包装供应商面临巨大压力。建议监管部门制定更稳定的长期规划。”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已开始“另辟蹊径”。在二手交易平台,有人专门收购未拆封的旧版“黄果树绿壳香烟”包装,称“收藏价值高”。更有甚者,在云南某地,有烟民反映当地市场出现“新旧包装混售”现象,价格相差0.5元/包。
针对市场变化,多地烟草专卖局已发布通知,要求所有销售终端不得销售未按要求更新包装的烟草制品。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烟草专卖局看到,执法人员正在对辖区内烟草专卖店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核查“黄果树绿壳香烟”等热销品牌的包装合规情况。
在云南昆明卷烟厂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了新包装的生产过程。技术主管陈工介绍:“生产线速度从原来的每分钟1万包降至8000包,主要是为了确保二维码的精确打印。”他同时透露,该厂已申请将部分警示图案改为动态效果,但需等待监管部门审批。
随着新规临近,烟草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从“黄果树绿壳香烟”到“中华”等高端品牌,包装的每一次微小变动,都可能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正如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所言:“包装不仅是营销工具,更是控烟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博弈场,而最终买单的,还是那些日复一日点燃香烟的消费者。”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注意到,无论包装如何变化,烟草的危害始终如一。或许正如包装上那句不变的警示语所言:“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