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进入暑期销售旺季,各地销量数据陆续出炉,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截至7月20日,全国烟草行业累计实现销量同比增长3.2%,其中卷烟销量达1.82亿箱,较去年同期增加580万箱。这一数据反映出尽管面临严格的控烟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烟草市场仍保持较强韧性。
在区域销量方面,华东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销量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7月单月销量同比增长4.7%,其中高端品牌“中华”销量增幅显著,单支售价120元的“中华(金短支)”在部分渠道一度出现断货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得益于长三角经济圈消费升级趋势和商务送礼需求的增加。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销量增长相对平稳,辽宁省烟草公司表示,7月销量同比增长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东北地区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年轻消费群体流失较为明显,但‘红塔山’等经典品牌在中老年群体中仍保持稳定销量。”
值得关注的是,跨境消费市场出现新动向。据韩国海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通过“韩国乐天免税店香烟”渠道购买的国产香烟数量同比增加22%,其中“双喜(硬)”和“红双喜”位列热门购买品牌前三。中国烟草总公司国际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反映出中国品牌香烟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但也对国内控烟政策带来一定挑战。”
在产品结构方面,细支烟和低焦油产品成为市场新宠。中国卷烟市场监测报告显示,7月“细支云烟(大爱)”销量环比增长12.3%,单支售价85元;而焦油含量低于8mg的“利群(新版)”市场份额扩大至8.7%。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张建树点评道:“行业在‘减害降焦’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提税控量’仍是长期趋势。”
记者今日走访北京、广州等城市烟草专卖店发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明显提高。在北京西单某专卖店,一位购买“黄鹤楼(1916)”的顾客表示:“现在价格涨了,但品质提升不明显,偶尔买一次还可以。”而在广州天河城附近,有烟民反映:“‘双喜(硬)”最近又涨了5块钱,现在一包65元,比去年贵了20%。”
价格波动背后,是政策调控的持续加码。2025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价格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烟草公司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王磊介绍:“近期查处了3起虚构促销价案,涉及‘南京(红)’等品牌,最高罚款达12万元。”
行业竞争格局方面,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国烟草杂志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销量前十的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8.3%,较2024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云南中烟、湖南中烟等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抢占市场,云南中烟开发的“云烟智慧零售系统”已覆盖全国85%的终端网点。
在新兴消费场景方面,电子烟替代品成为讨论焦点。尽管《电子烟管理条例》明确禁止调味电子烟销售,但部分烟草公司正探索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合规路径。中国烟草投资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明透露:“我们正在研发符合‘双控双降’(控焦油、降尼古丁)标准的创新产品,预计明年投放市场。”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多地启动“烟草消费满意度调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消费评价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价格透明度”和“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下降3.2和2.5个百分点。一位参与调查的烟民表示:“经常遇到‘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感觉很不公平。”
国际市场方面,中国香烟出口呈现“东强西弱”格局。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对日韩出口额同比增长15.3%,而对欧美出口下降8.7%。在首尔江南区,一位经营“韩国乐天免税店香烟”业务的店主告诉记者:“中国香烟在这里很受欢迎,尤其是‘玉溪’和‘白沙’,很多韩国游客会批量购买带回国内。”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行业专家建议采取差异化策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伟指出:“应针对不同区域消费特点调整产品结构,例如在北方市场推广‘红河’等性价比品牌,在南方侧重‘娇子’等高端产品。”
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小张表示:“现在更看重健康警示信息是否清晰,如果包装上健康提示太隐蔽,会降低购买意愿。”而成都一位烟龄20年的老烟民则认为:“只要价格合理,还是会坚持购买熟悉的品牌。”
在合规经营方面,行业自律机制逐步完善。中国烟草协会近日发布《2025年行业自律公约》,要求各企业严格执行《广告法》关于烟草营销的规定。安徽省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刘强举例说:“近期查处了一起在某短视频平台投放‘芙蓉王’暗示性广告的案例,已责令整改并罚款5万元。”
展望后市,多家机构预测下半年烟草市场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华泰证券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8-9月传统旺季销量增速有望回升至4%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行业或将面临新一轮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