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随着全球烟草行业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中国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调整。在当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行业市场报告》中,国家烟草专卖局披露,尽管整体销量保持稳定,但薄荷烟等特色产品销量下滑明显,引发业内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度讨论。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烟草市场发现,多家专卖店已开始减少薄荷烟陈列面积,转而加大低焦油、电子烟替代品等合规产品的推广力度。

薄荷烟比普通烟危害更大吗?”这一争议性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控烟白皮书》显示,含有薄荷醇的烟草制品会显著降低吸烟者的戒烟意愿,其成瘾性比普通香烟高出37%。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薄荷成分会麻痹呼吸道感受器,使吸烟者对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产生耐受,长期来看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更为严重。”这一观点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支持,但行业内部仍存在分歧。

在上海市静安区一家老字号烟行,店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到货的“利群(硬)薄荷”和“玉溪(软)薄荷”两种产品。她透露:“上周公司通知,7月底前必须完成库存清退,新订单已经暂停。现在顾客问得最多的就是‘薄荷烟比普通烟危害更大吗’,我们只能照本宣科地念政策。”记者注意到,该店薄荷烟货架已贴上醒目提示:“本产品含薄荷醇,未成年人及孕妇禁止购买”,字体比普通烟标大了近一倍。

烟草市场的价格战并未因产品调整而停止。云南中烟推出的“云烟(软珍品)薄荷”在7月18日提价至每条85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5%,但销量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相比之下,湖北中烟的“黄鹤楼(软蓝)薄荷”因定价高达120元/条,销量环比下降22%。行业分析师李伟指出:“高端薄荷烟市场正在形成新的价格壁垒,这与国家《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4年修订版中关于‘限制特色产品溢价’的条款背道而驰。”

消费者态度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刘先生(化名)表示:“我尝试过普通烟,但薄荷味能让我不那么难受,戒断反应轻很多。”而来自广州的退休教师陈女士则认为:“年轻人都被薄荷味骗了,以为自己抽的不是‘真烟’,结果吸得更多。”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30名烟民中,18人明确表示“薄荷烟比普通烟危害更大吗”是他们选择产品时的主要考量因素,其中6人已经转向无尼古丁替代品。

监管层面动作频频。7月1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关于规范薄荷类添加剂使用的通知》,要求所有薄荷烟产品必须在包装正面标注“含有薄荷醇”警示语,并禁止在广告中使用“清新”、“提神”等误导性词汇。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的孙教授点评道:“这相当于给薄荷烟戴上了‘紧箍咒’,但真正要解决健康问题,还需要从税收和销售渠道上做文章。”

在云南玉溪卷烟厂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新型“减害薄荷烟”。据项目负责人透露,通过调整薄荷醇与焦油的比例,新配方可使有害物质释放量降低28%,但口感保持不变。这种“技术降害”路线在业内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是“饮鸩止渴”,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在现有框架内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国际市场的动态也影响着国内策略。2025年第二季度,欧盟全面禁止薄荷烟销售的消息传来,菲莫国际、英美烟草等跨国公司已开始在中国市场逐步撤出相关产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烟草商奥驰亚却加大了在中国电子薄荷烟领域的投入,其最新产品“悦刻(薄荷)Pro”在京东平台的月销量突破10万支,价格区间在299-399元之间。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深入推进,烟草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在7月20日举办的“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指出,薄荷烟的存废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商业利益与健康责任”的永恒矛盾。而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些不断变化的包装和价格标签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