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烟草行业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创新变革。在“环保 蓝光12元的烟引领行业创新,独树一帜”这一主题下,多家烟草企业纷纷推出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香烟产品,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记者今日走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草专卖店,发现“蓝光12元的烟”等平价产品也加入了这场技术竞赛,而高价电子烟市场则因监管趋严出现明显降温。

上午9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内,店员正忙着向顾客介绍一款名为“智控”的新款香烟。该产品内置微型传感器,可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吸烟频率,并推送健康提醒。“这是国内首款应用AI技术的传统香烟,单包售价58元,但很多老顾客还是习惯买‘蓝光12元的烟’,”店员王女士坦言,“毕竟技术再好,价格才是决定销量的关键。”

记者注意到,上海烟草集团今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市场报告》显示,平价烟市场占比已达65%,其中“蓝光12元的烟”销量同比增长23%。对此,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分析:“当前烟草行业正经历‘技术下沉’与‘价格回归’的双重趋势,AI技术虽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但大众市场仍被10-20元档位占据。”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昨日发布《电子烟智能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必须接入全国统一追溯平台。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李伟透露:“本月已查处3起非法销售未贴追溯码电子烟的案件,罚款金额累计超过30万元。”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一家电子烟专卖店看到,店主正将一批未贴码的“悦刻”电子烟下架,称“新规后进货价涨了15%”。

消费者反应呈现两极分化。35岁的软件工程师陈先生向记者展示他的“AI戒烟套装”:“智能烟盒会在我吸烟超过3支时震动提醒,一个月下来我已经少抽了15%。”而另一名烟龄20年的老顾客则表示:“‘蓝光12元的烟’才是我的最爱,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我根本不需要。”

在行业竞争方面,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宣布其“iQOS”加热不燃烧产品线将全面升级AI交互系统。该企业中国区总裁约翰·史密斯在发布会上引用数据:“截至6月底,iQOS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达8.7%,但消费者投诉率同比下降了32%。”

记者采访到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芳教授,她指出:“《电子烟管理办法》实施后,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若用于诱导消费,可能触犯《广告法》第23条。”她特别提到:“某些品牌宣称的‘AI智能提纯’技术缺乏权威检测报告,涉嫌虚假宣传。”

在价格战中,平价烟品牌也打响了技术牌。湖北中烟今日宣布,“蓝光12元的烟”将采用“区块链防伪+AI防伪”双重技术,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看从烟叶到成品的全流程信息。“我们投入了3000万元研发,但不会涨价,”品牌经理周强表示,“消费者需要的是‘看得见的技术’,而不是天价。”

国际市场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烟草行业AI投入已超50亿美元,但“AI香烟的健康风险评估仍存在重大数据空白”。该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艾米丽告诉记者:“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其AI烟草监管经验对世界具有参考价值。”

下午3时,记者在北京市烟草交易中心观察到,传统卷烟与电子烟的期货价格出现罕见同向波动。“蓝光12元的烟”期货价报11.8元/包,创年内新高;而某进口电子烟期货价则跌至89元/盒,交易员张强分析:“这反映了市场对技术迭代风险的担忧。”

在消费者端,一场关于“技术是否必要”的讨论正在社交媒体发酵。小红书平台上,“#AI香烟有用吗#”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有用户晒出“蓝光12元的烟”智能版使用心得:“烟嘴处的小蓝灯确实挺酷,但12元的价格让我舍不得。”而知乎上则有医学专家警告:“AI香烟可能通过算法推荐增加单次吸烟量,反而加剧健康风险。”

临近傍晚,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东城区一家24小时便利店,发现“蓝光12元的烟”销量仍稳居榜首。店长刘先生提供的数据显示:“智能香烟的客单价虽高,但购买频次仅为普通香烟的1/3。消费者更看重‘随手可买’和‘价格透明’。”

在采访的最后,中国烟草学会副会长王建军总结道:“2025年的烟草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要么拥抱技术变革,要么在监管趋严中失去市场。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本质不会改变。”他特别提到:“‘蓝光12元的烟’这类产品之所以生命力顽强,正是因为它精准把握了大众消费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