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烟草行业再起波澜。一则关于“30以内的细支烟”将迎来新一轮价格调整的新闻,在烟民群体中引发了热议。据记者调查,此次调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市场秩序的通知》密切相关。通知中明确提到,为遏制烟草消费的低龄化趋势,部分低价位细支烟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烟民纷纷晒出自己常抽的“30以内的细支烟”品牌,如“黄金叶·青云”、“红塔山·经典1956”等,并留言表示“这价格还能再涨吗?”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评论道:“现在30以下的细支烟越来越少了,以后是不是只能抽粗支的?”这种情绪并非个例,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的烟草专卖店,发现不少店员都表示近段时间咨询低价细支烟的顾客明显增多。

记者采访了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此次调整并非全面涨价,而是针对部分品牌进行价格优化,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向更健康的消费模式转变。“细支烟虽然比粗支烟焦油量低,但低价位产品往往在宣传上存在误导,让青少年误以为‘便宜又健康’,这与我们控烟的初衷背道而驰。”该工作人员解释道。

然而,烟草行业市场行情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据行业分析机构“烟叶观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细支烟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5%,其中30元以下的细支烟占比仍高达40%。报告指出,尽管监管趋严,但细支烟的消费群体仍在扩大,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者对细支烟的偏好显著提升。

“30以内的细支烟”在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引发了业内专家的讨论。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的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低价细支烟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烟草企业在‘控烟背景下寻找生存空间’的结果。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不可持续,未来烟草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而不是单纯依靠价格战。”

与此同时,多位烟民对此次调整表达了不同看法。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写字楼工作的李先生(化名)告诉记者:“我平时就抽‘利群·新版’,现在一包32元,如果涨价到35元,我可能会考虑换成‘黄鹤楼·软蓝’。”而另一位来自上海的烟民王女士则认为:“细支烟价格涨一点无所谓,只要别断供就行,现在很多地方都买不到好抽的细支烟了。”

记者还注意到,此次调整也引发了关于烟草法律与合规的讨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规定,烟草制品的价格应当符合国家定价原则。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次调整如果涉及政府指导价,必须通过听证程序,否则可能面临合规风险。不过,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从相关部门获得更详细的回应。

在行业层面,此次调整也暴露出烟草企业面临的压力。据“烟草经济网”报道,2025年第二季度,多家烟草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细支烟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分析师认为,这可能与消费税调整、控烟政策收紧等因素有关。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烟草企业已经开始布局“高端细支烟”市场,试图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应对低价产品受限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30以内的细支烟”价格调整尚未正式落地,但一些烟草专卖店已经提前感受到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告诉记者:“上周进了两箱‘双喜·硬经典’,结果三天就卖完了,比平时快了一倍。现在大家都怕涨价,提前囤货。”这种“抢购潮”在多个城市均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还牵涉到国际烟草市场的动态。据“世界烟草杂志”报道,全球多个国家正在收紧对细支烟的监管,其中英国甚至考虑将细支烟纳入“有害产品”清单。有专家认为,中国烟草市场的调整可能是受到国际趋势的影响。

在消费者层面,此次调整也促使更多人开始思考吸烟与健康的关系。一位参与讨论的烟民在论坛上写道:“其实细支烟价格涨一点,倒逼我们少抽几包,也许不是坏事。”这种观点在烟民群体中引发了共鸣,不少人开始分享戒烟经验或讨论替代品。

截至7月20日傍晚,记者未能获得烟草企业方面对此次调整的正式回应。不过,据接近行业人士透露,多家头部烟草企业已经召开内部会议,研究应对策略。其中,部分企业计划通过推出“30以内的细支烟”升级版产品,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满足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