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烟草行业包装革新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继2024年“健康警示全覆盖”政策落地后,今年新一轮包装升级在多地同步推进,不仅涉及设计美学,更与监管趋严、市场细分、消费者偏好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云南、湖南等烟草主产区,记者实地走访发现,36元档位的产品包装革新尤为突出,不少品牌以“科技感+警示教育”为双主线,试图在合规与市场接受度间找到平衡。

36元是什么烟”这一疑问在消费者圈层中频繁出现。记者调查发现,该价位段覆盖了从经典红塔山到新兴电子烟替代品“加热不燃烧”产品的过渡区间。例如,红塔山“软经典”36元/包的价格标签下,其包装已全面升级为哑光材质,主视觉采用渐变红色,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的动态二维码,扫码后弹出由国家烟草局指定的“吸烟危害模拟体验”短视频。云南烟草集团市场部负责人李明(化名)透露:“这种互动式警示比静态图文效果提升40%,但成本增加约0.5元/包。”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烟草包装规范2025》明确要求,警示语面积占比不得低于包装总面的35%,且必须使用反光油墨。记者在长沙烟厂采访时,包装车间主任王工展示了一款即将上市的“芙蓉王(硬)”新品,其警示区采用凹凸工艺,摸上去有明显触感。“这批货单盒成本比旧款涨了1.2元,但符合新规。”王工说。不过,在广东市场,有零售商抱怨:“36元是什么烟?现在连这个价位都得用环保油墨,利润被挤得更狠了。”

行业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据尼尔森市场研究机构2025年Q2报告,全国36元档位烟品平均包装成本同比增长18%,其中合规成本占比达62%。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烟合规产品开始侵占这一价格带。深圳某电子烟品牌推出的“悦刻Pro”36元/盒(20支装),其包装设计被指“抄袭”传统香烟的细支形态,但通过AR技术实现警示内容更新。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张教授指出:“这种模仿策略是行业变相对抗监管的典型手段,亟需立法明确界定。”

消费者反馈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某高校附近便利店,大学生小张指着新包装的“双喜(硬)”说:“36元是什么烟?以前包装挺酷,现在警示语像贴膏药,不好看。”而附近工地工人老陈则认为:“挺好的,提醒我少抽点。”记者在电商平台收集的评论显示,约45%的消费者认为包装升级“有教育意义”,但56%表示会因此转向更低价位产品。

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于2025年6月生效,明确规定包装材料必须通过环保认证。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陈律师分析:“36元档位产品面临双重压力——既要符合包装新规,又要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过度包装的界定。比如某品牌使用可降解材料,但厚度超标,仍可能被罚。”

业内专家观点呈现博弈态势。中国烟草学会秘书长刘博士认为:“包装革新本质是行业自救,通过提升警示效果换取政策宽容。”但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亚洲区代表史密斯(Michael Smith)持不同看法:“36元是什么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个价位仍是普通劳动者日消费负担,过度包装可能变相鼓励消费。”他援引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称,全球烟草包装警示效果评估中,中国仅列第28位。

在安徽合肥,记者追踪到一家中小型卷烟厂的转型案例。该厂放弃传统36元档位,转而研发“小盒+大盒”分体包装,小盒用于销售,大盒作为警示教育展品免费赠送。“这样合规成本降低了30%。”厂长老周说。然而,这种模式在批发市场遭遇阻力,有经销商直言:“36元是什么烟?客户要的是实惠,不是看展览。”

国际对比视角下,加拿大强制要求“图文包”后,中低价位销量下降22%;而日本通过“个性化警示”策略,使消费者自主选择率提升。中国烟草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7月,36元档位产品全国库存环比增加3.7%,表明市场尚未完全适应新包装节奏。业内流传的“36元是什么烟”的调侃背后,是整个行业在政策高压下的艰难平衡。

记者在云南玉溪卷烟厂包装实验室注意到,研发人员正测试一种新型纳米涂层,能在紫外线照射下显现完整警示动画。“如果成功,36元档位产品将实现从‘被动警示’到‘主动教育’的跨越。”实验室主管小张说。但项目预算显示,单包成本将再增0.8元,这一数字足以动摇现有价格体系。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临近,36元档位烟品的包装革新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监管要求到市场反馈,从法律边界到消费者心理,这一价格带成为观察中国烟草行业转型的微缩样本。或许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品牌经理所言:“36元是什么烟?它既是生存线,也是变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