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随着全球烟草行业的持续演变,中国烟草市场在政策调控与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并综合行业数据与专家观点,对当前市场动态进行梳理。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合规指南》进一步强化了对电子烟、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力度。根据指南,自7月1日起,所有线上电子烟销售渠道需关闭,线下实体店则需通过实名认证系统进行交易。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看到,店主正在引导顾客使用新的购烟系统:“现在买烟必须刷身份证,电子烟彻底下架了,以前那些年轻人爱买的‘小烟’现在连样品都没有了。”

市场行情方面,传统卷烟价格体系保持稳定,但中高端产品销量有所下滑。在上海市静安区的某连锁便利店,记者询问“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时,店员回答:“现在这个价位的烟就两种,‘红双喜’和‘黄金叶’,以前‘黄山’也有,但去年提价了。”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3.2%,其中“中华”等高端品牌提价最为明显,部分规格已突破80元/包。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年龄段的烟民,30岁的软件工程师李先生表示:“现在买烟比以前麻烦,但为了健康考虑,我已经把‘软白沙’换成了‘硬盒’,感觉抽起来没以前那么冲。”而55岁的张师傅则抱怨道:“十八块钱都能买到什么烟?以前还能买‘利群’,现在只能选‘红塔山’了,价格涨得快。”

烟草行业专家、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的王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市场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价格天花板效应显现,高端产品增长乏力;二是政策驱动下的产品结构优化,低焦油、低危害产品占比提升;三是消费场景变化,年轻人对烟草产品的认知正在转变。”他特别提到:“根据我们最新调研,18-25岁人群的吸烟率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与控烟政策收紧和健康意识提升密切相关。”

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的消费习惯差异明显。记者在成都走访时发现,当地市场对“玉溪”、“娇子”等本地品牌接受度较高,而杭州的消费者则更倾向于“利群”系列。一位烟草经销商透露:“现在十八块钱的烟,我们这里主要是‘红河’和‘红塔山’,但销量最好的反而是40多元的‘双喜’。”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烟草制品的替代效应正在显现。尽管电子烟受严格管控,但加热不燃烧产品在合规渠道的渗透率稳步提升。记者在南京的一家免税店看到,一款进口加热不燃烧产品定价120元/包,仍有消费者排队购买。店员解释:“虽然贵,但抽起来没烟味,而且包装设计很时尚。”

法律合规方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任何烟草制品”的硬性规定。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表示:“现在检查更严格了,如果发现一次向未成年人售烟,直接吊销许可证。”

行业创新动态显示,大型烟草企业正加速布局健康烟草领域。记者获悉,云南中烟即将推出一款“减害”卷烟新品,据称焦油含量比普通产品降低40%。某品牌市场负责人透露:“消费者现在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但我们正在研发的可能是‘零块钱的烟’,通过技术手段让吸烟更健康。”

国际市场联动效应明显。随着RCEP协议的深入实施,进口烟草产品价格体系发生调整。在广州市的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一款马来西亚品牌卷烟定价85元/包,店员称:“虽然贵,但很多老顾客专门来买,因为抽起来感觉更柔和。”

综合来看,2025年7月的中国烟草市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复杂态势。政策监管持续加码,价格体系稳中有升,消费结构不断分化,而健康趋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当被问及“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时,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零售终端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恰恰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多元与多变。

在天津市的一家老字号烟铺,店主用略带感慨的语气对记者说:“三十年前,十八块钱能买一整条好烟;十年前,能买两包精品;现在,只能买一包普通烟。但奇怪的是,来问这个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或许预示着,烟草行业的下一个转折点,或许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