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物流追溯系统的全面升级,各地烟草物流监管再迎新动态。在黑龙江,10元左右的烟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据记者调查,该地区近期针对低价烟的物流追溯监管力度明显加大,不仅涉及生产环节的编码升级,更延伸至销售终端的扫码验证,进一步强化了“一物一码”的追溯体系。
黑龙江省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透露,新版物流追溯系统已于7月1日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链条数据加密。以“哈尔滨红梅”为例,这款售价在10元左右的烟品,其外包装上的追溯码可生成包含产地、生产批次、物流轨迹等信息的二维码,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均可通过手机APP扫描查验。这一举措旨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规范低价烟市场秩序。
记者走访哈尔滨市多家烟酒店发现,部分商家已开始使用智能POS系统对接新版追溯平台。一家连锁烟酒店的店主表示:“现在每卖出一包10元左右的烟,系统都会自动记录销售时间、地点和消费者身份信息(需实名购买),月底数据会同步到省局数据库。”他坦言,虽然操作流程比以往繁琐,但能显著减少假烟流入的可能性。
在行业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黑龙江10元档位香烟销量同比增长8.3%,其中通过正规追溯渠道销售的占比达95%。中国烟草经济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指出:“低价烟物流追溯的强化,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还间接推动了品牌集中度。数据显示,符合新规的‘龙江醇’等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提升了2.7个百分点。”
不过,这一举措也引发部分消费者争议。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采访的几位烟民中,一位45岁的王姓男子表示:“每次买10元左右的烟都要扫两次码(一次付款时,一次扫码验证),感觉隐私被过度收集。”而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则认为:“虽然麻烦点,但能确保买到真货,我愿意配合。”
针对消费者关切,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在7月15日发布的《关于物流追溯系统升级的答记者问》中强调:“所有采集信息仅用于反假追溯,绝不与个人征信挂钩,且数据存储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该文件同时引用了《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明确指出“禁止销售无追溯码的烟草制品”。
业内专家对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解读。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系主任李伟教授分析:“新版系统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即使单点数据库遭攻击,数据完整性仍能得到保障。以黑龙江为例,某批次10元左右烟品的物流信息需经过省局、市局、县级局三级节点确认,篡改难度极高。”他补充道,系统还引入了“异常预警模块”,当某零售点短时间内售出大量低价烟时,会自动触发风控流程。
在跨区域协同方面,记者注意到,内蒙古、吉林等周边省份也同步升级了追溯系统接口。辽宁省烟草公司一位物流主管透露:“现在三省数据已实现互通,比如哈尔滨产的10元烟运到沈阳,系统会自动生成跨省物流凭证,并附带目的地市场监管人员联系方式。”这种“一码通三省”的模式,被业内视为打击走私烟的有力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系统对零售终端的硬件要求有所提高。黑龙江省烟草公司发布的《零售户设备升级指引》显示,不符合标准的POS机须在2025年12月前完成更换,预计全省将有12%的个体户需添置支持NFC功能的智能设备。对此,有业内人士担忧这可能增加中小商户成本,但哈尔滨市道里区烟草专卖分局工作人员回应:“升级费用由烟草公司承担70%,且提供分期支付方案。”
在政策执行层面,记者获取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黑龙江省将物流追溯纳入季度考核,对连续两季达标率低于90%的市县,将暂停新增烟草零售许可证审批。这种“以考促改”的方式,促使各地监管力度持续加码。例如,大庆市自6月起对全市10元档位香烟开展“溯源突击检查”,查获一起通过伪造二维码销售假烟的案件,涉案金额达6.8万元。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对这一趋势持谨慎态度。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事务部专家刘芳指出:“虽然追溯系统有助于维权,但需警惕过度收集信息。建议监管部门明确数据留存期限,并设立便捷的删除申请通道。”她以黑龙江10元烟为例分析:“若消费者怀疑买到假货,应通过官方渠道申请追溯复核,而非自行传播疑似假烟图片,以免造成不实信息传播。”
临近傍晚,记者在哈尔滨道外区一家24小时便利店看到,新入职的店员正在学习扫码操作流程。店长特意展示了当日的销售数据:“今天卖了32包10元左右的烟,全部通过系统记录,晚上10点系统会自动生成库存报告,比以前手工盘点省事多了。”他补充道:“虽然初期培训花了三天,但省去了每月两次的盘点加班。”
随着夜幕降临,新版物流追溯系统的数据流仍在持续运转。从黑龙江10元左右的烟品包装上那串不起眼的二维码,到千里之外监管平台的实时更新,这一细微变化正悄然重塑着中国烟草市场的监管格局。而关于效率与隐私的平衡、技术与人力的协同,这场关于“一包烟的旅程”的监管革命,显然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