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我国烟草市场净化工作持续加码,各地烟草专卖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和非法渠道购烟行为。在广东、浙江等烟草消费大省,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市场整体秩序向好,但“30元买两包好烟”的低价陷阱仍时有出现,引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据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查获非法烟草制品案件1,200余起,涉案金额超2亿元,其中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假烟、走私烟的案件占比显著上升。一位参与执法的烟草专卖稽查员告诉记者:“近期我们破获的一起案件涉及某电商平台,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广告宣称‘30元买两包好烟’,实则为假冒‘中华’、‘利群’等品牌,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记者在杭州某农贸市场附近随机采访发现,仍有小摊贩以“30元买两包好烟”为诱饵招揽顾客。一位姓王的消费者表示:“我之前贪便宜买过一次,打开发现烟丝发黄,燃烧时还有刺鼻气味,后来才知道是假烟,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影响健康。”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3.8万起,同比上升5.2%,其中假烟案件占42.7%。
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2025年烟草市场净化率报告》显示,全国卷烟市场净化率已提升至96.3%,但仍有3.7%的市场被假冒伪劣和非法渠道产品占据。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烟草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线上销售监管难”。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教授分析:“网络平台隐蔽性强,不法分子利用跨境物流和虚拟账户逃避监管,而‘30元买两包好烟’这类宣传往往打着‘特价’旗号,实质是违法行为。”
在政策层面,2025年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监管要求,并加大了对非法购烟行为的处罚力度。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表示,已与电商平台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对屡次销售假烟的商家实施全网封禁。上海市则试点推行“一包一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码验证真伪,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市80%的卷烟零售终端。
记者在南京走访时发现,正规烟店普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真品“中华”售价约85元/包,“利群”约60元/包,而“30元买两包好烟”的宣传几乎绝迹。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透露:“现在进货渠道严格,假烟一旦被查到要承担巨额罚款,所以没人敢冒这个险。”不过,在城乡结合部,仍有部分流动摊贩利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心理,继续销售非法烟草制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呼吁,公众应通过正规渠道购烟,并警惕“30元买两包好烟”等异常低价。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购买假烟引发的投诉量达1.2万件,其中62%的投诉者曾受低价宣传诱导。一位来自四川的烟民张先生表示:“便宜没好货,现在宁愿多花点钱买放心烟,毕竟健康最重要。”
烟草行业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第三季度新品上市节奏加快,多家烟草企业推出低焦油、减害型卷烟产品。云南中烟发布的“云烟(印象)”新品定价88元/包,主打“天然草本添加”概念;安徽中烟的“黄山(万象)”则通过包装创新吸引年轻消费者。但专家提醒,无论产品如何升级,烟草的本质风险不变,市场监管仍需持续发力。
在采访中,多位烟草行业从业者表达了合规经营的态度。河南某品牌区域经理表示:“现在行业竞争激烈,但我们必须坚守底线,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损害品牌声誉。”中国烟草协会副会长陈刚强调:“市场净化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让‘30元买两包好烟’这样的陷阱无处遁形。”
随着“十四五”烟草专卖管理规划的深入推进,各地烟草部门正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江苏省已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烟草”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购烟行为;广东省则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烟草制品全链条可追溯。这些创新举措为净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消费者能够更便捷地辨别真伪。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学校、社区开展“拒绝第一支烟”主题宣传活动。北京市教委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教育,青少年吸烟率已从2020年的8.3%降至2025年的4.2%。一位参与社区宣传的志愿者说:“我们不仅要打击假烟,更要从源头上减少烟草消费,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