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全国烟草市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继上周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卷烟价格管理的通知》后,今日多地烟民和经销商围绕“新规如何影响终端零售价”展开热议。在北京朝阳区一家烟酒店,店主老李一边整理货架一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抱怨:“现在一包‘中华’(软包)进货价涨了5毛,零售价估计很快要破80元大关。”他指着一盒“利群·新版”说:“这种以前65元左右的,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喊到70了。”

记者走访上海、广州等核心市场发现,新规对“天价烟”冲击尤为明显。南京路某奢侈品店旁边的烟柜,原本明码标价“芙蓉王(硬)99元/包”的价签已被撤下,店员解释:“烟草局要求所有零售终端不得在原价基础上标注‘建议零售价’,只能写‘XX元/包’。”上海烟草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此举旨在打击“黄牛”囤积行为,但市场反应两极:“有的烟民抢购囤货,有的则因为涨价开始尝试电子烟替代品。”

在社交媒体上,“#烟草新规落地后烟价走势#”话题阅读量破亿。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留言:“来去似云烟,价格涨了戒心也重了。”反观行业数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烟草流行报告》显示,尽管全国吸烟率较20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但高端烟消费额仍增长8.3%,其中“茅台(软)”等跨界联名款被指“价高伤民”。记者注意到,杭州某烟酒店甚至打出“买茅台烟送电子烟试用装”的促销牌,试图迎合新政下的消费心理变化。

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今日开庭审理了一起“无证经营电子烟案”,主审法官强调:“《电子烟管理办法》与《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并行不悖,所有涉烟经营主体必须同时取得两证。”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教授点评:“此次烟草价格规范的核心逻辑,是‘总量控制、供需平衡’,但执行中需警惕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他举例称,福建某县曾以“本地品牌优先”为由,要求零售商多进某品牌,此类做法已被新规明令禁止。

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烟民中,7成表示“会减少吸烟量”,其中一位广州程序员坦言:“‘双喜(硬经典)’涨到55元后,我改成隔天抽一支。”但云南、贵州等传统产烟区烟民态度迥异,一位毕节烟农称:“涨价是好事,至少烟厂得给我们农民涨收购价。”市场行情显示,云南中烟旗下“红云红河”系列本月销量环比增长12%,而上海烟草“牡丹”等低端品牌销量下滑6%。

下午3点,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通气会,新闻发言人王女士回应:“新规并非全面提价,而是通过‘明码实价’挤压中间环节利润。目前全国已有85%的零售终端完成系统升级。”她特别指出,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将同步加大——广州海关今日查获一批从越南走私的“玉溪”烟,案值超300万元。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济师刘某某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各工业公司需在8月底前完成“价格自律小组”组建。

在零售端,新变化已肉眼可见。成都春熙路某连锁便利店将烟柜移至收银台正下方,店长说:“新规要求‘不诱导、不推荐’,所以现在只摆放三种品牌。”但记者发现,仍有商家通过“买饮料送烟”等变相促销,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专项检查。一位不愿具名的省级烟草公司中层干部透露:“来去似云烟,政策风向变快,但行业利润率仍比大多数快消品高。”

临近傍晚,记者在郑州二七广场遇到一场“无烟日”快闪活动,活动组织者展示的《2025年青少年吸烟调查》触目惊心:尽管法定年龄提升至21岁,仍有3.7%的18-20岁人群尝试过电子雾化物。国家卫健委宣传司负责人表示,将与烟草专卖局联合推出“扫码验证真伪+健康提示”的新包装标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传来异动,港股烟草概念股集体低开,分析称“这是市场对价格规范预期的提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