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全国烟草市场再次掀起价格波动热潮,各地香烟价格呈现明显分化,部分品牌价格持续上涨,而另一些品牌则因季节性供需关系出现短暂回落。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发现烟草市场的价格波动与“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后的市场消化情况密切相关。
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全国卷烟零售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2%,其中高端品牌涨幅尤为明显。例如,中华(硬)在北京市场的零售价已从上月的88元/条上涨至92元/条,而利群(新版)在杭州市场的价格也从65元/条涨至68元/条。多位零售商户表示,这一波价格上涨与年初“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后市场需求逐步回升有关,但部分品牌库存压力依然存在。
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烟酒店的老板李先生,他坦言:“今年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时,我们仓库里积压了不少库存,但最近几个月销量明显回升,尤其是高端品牌,很多老顾客开始补货。”然而,他同时也提到,一些中低端品牌如白沙(软)的价格却出现小幅下调,目前长沙市场的零售价已从29元/包降至27元/包,这主要是因为“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后,这些品牌的库存消化速度较慢,烟草公司不得不通过价格调整来刺激销售。
烟草行业专家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烟草市场的价格波动反映了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市场紧张情绪,但随后出现的季节性消费高峰(如夏季户外活动增多)导致高端品牌供不应求,而中低端品牌则因消费群体相对稳定,库存压力较大。此外,他提到,2025年新实施的《烟草专卖法修正案》对价格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烟草公司需在价格调整前向相关部门报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灵活性。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今日发布的监管通报显示,针对近期部分商家擅自提高香烟售价的行为,已查处多起违规案例。通报称,有商家在未获得烟草公司调价通知的情况下,擅自将玉溪(软)的零售价从75元/条涨至82元/条,最终被处以罚款并责令整改。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但同时也可能加剧部分品牌的“隐形涨价”,即通过减少促销活动或调整包装规格来变相提价。
在消费者端,价格波动引发了不同的反应。来自广州的烟民王先生表示:“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时,我趁机囤了一批烟,现在价格涨了,反而觉得赚到了。”而另一位来自武汉的消费者刘女士则抱怨:“最近买红塔山(软)都要多花一块钱,感觉负担越来越重。”烟草消费税的调整也被认为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2024年底上调的消费税政策在2025年逐步显现效果,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传导至零售端。
记者注意到,部分品牌通过推出“限量版”或“纪念版”香烟来规避价格波动争议。例如,7月15日上市的“熊猫(硬中华)50周年纪念版”定价高达200元/包,虽然价格高昂,但仍有不少收藏者争相购买。烟草营销专家陈女士认为,这种策略既满足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又为品牌提供了溢价空间,但长期来看,可能加剧市场两极分化。
与此同时,国际烟草市场的变化也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多国加强烟草管控,包括提高税收和限制促销活动,导致部分跨国烟草公司调整在华策略。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近日表示,其“iQOS”电子烟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转而加大传统香烟的推广力度,这一动向被国内同行视为竞争压力。
在政策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召开会议,强调下半年将重点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并推动“一码追溯”系统全覆盖。会议指出,尽管“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缓解了部分地区的供需矛盾,但假冒伪劣产品依然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价格体系。为此,烟草公司将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合法合规的产品。
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健康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吸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但电子烟使用率上升1.1个百分点。专家呼吁,在关注烟草价格的同时,公众应更加重视吸烟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综合来看,2025年7月18日的烟草市场呈现“涨跌互现”的复杂局面,既有“1月份香烟大量供应”后的市场消化问题,也有政策调控、消费习惯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未来一段时间,烟草市场的价格走势仍将备受关注,而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应对策略也将随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