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香精管控政策的持续深化,各地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调整。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最新规定,自2024年起,烟草制品中使用的香精香料需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这一政策在2025年进一步细化,要求所有烟草企业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香精成分,并禁止使用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低焦油”、“淡味”等宣传语。

记者今日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烟草专卖店,发现各大品牌香烟的香精使用已明显减少。例如,中华、玉溪等高端品牌在包装上增加了“香精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标识,而中低端产品如红塔山、白沙等则被要求调整配方,减少薄荷、水果等添加剂的使用。一位长期从事烟草销售的王姓店主告诉记者:“现在进一批货比以前麻烦多了,不仅要检查生产日期,还要核对香精成分表,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云南的烟推荐10-20元,这一价格区间在近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据市场行情显示,云南产的红塔山经典1956、红梅等品牌在香精管控后,口感出现细微变化,但价格基本稳定。一位经常购买云南烟的消费者李先生表示:“以前红梅的薄荷味很浓,现在闻起来淡了点,但价格没涨,20块钱一包还能接受。”

在政策执行层面,各地烟草专卖局加大了执法力度。广东省烟草专卖局近日通报了一起违规使用香精的案例,某小型烟厂因在“特制雪茄”中添加违禁香精被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停产整顿。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香精管控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的。

多位烟草法律专家对记者表示,香精管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衔接是关键。北京某律所的赵律师分析道:“过去一些品牌通过香精营造‘年轻化’形象,吸引未成年人尝试吸烟。新规要求香精成分透明化,相当于堵住了这一漏洞。”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香精管控政策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云南一家小型烟草企业的负责人透露:“我们主要生产20元以下的低端烟,以前靠添加特殊香精提高销量,现在配方调整后,不少老客户流失了。”不过,也有企业积极应对,如湖南某品牌推出“无香精”系列,定价25元/包,主打健康概念,短期内销量增长30%。

云南的烟推荐10-20元,这一价格区间的产品在香精管控背景下出现分化。记者发现,红河、云烟等品牌通过调整包装设计弥补口感变化,例如增加“自然烟草本香”等宣传语。但消费者反馈不一,有烟民张女士表示:“云烟软珍品现在少了点甜味,但抽起来更顺,可能更健康。”而另一位老烟民则抱怨:“红山茶的味道完全变了,10块钱的东西,再不好抽就没市场了。”

业内专家对香精管控的长期影响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的陈教授指出:“短期看,消费者可能因口味变化产生不适,但长期有助于行业回归烟草本香,减少添加剂依赖。”他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应建立香精成分数据库,方便企业查询合规配方。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社交媒体上关于“香精烟”的讨论热度不减。一位微博用户发布的对比视频显示,2023年的白沙硬盒与2025年同款香烟在燃烧速度、烟雾颜色上均有差异,配文称“少了香精味,多了烟草味”。不过,也有消费者担心:“完全禁止香精会不会导致小众口味消失?比如云南某些品牌的特殊香料是传统工艺,不能一刀切。”

针对市场变化,多家烟草企业已启动产品升级。记者在云南某卷烟厂看到,生产线新增了香精成分检测环节,每批产品需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后方可出厂。厂长表示:“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这是行业大势所趋。我们正在研发符合新规的天然香料替代方案。”

在政策解读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强调,香精管控不是禁止使用所有香料,而是限制可能危害健康或误导消费者的成分。例如,薄荷醇在特定浓度下仍被允许使用,但必须标注“含薄荷成分”。这一解释平息了部分业界的“全面禁香”担忧。

云南的烟推荐10-20元,这一价格带的产品在香精管控后面临重新洗牌。记者注意到,部分商家开始主推云南产的低端烟新品,如“云烟(软珍品升级版)”,定价18元/包,包装上突出“低添加”卖点。一位长期研究烟草市场的分析师认为:“未来几年,10-20元档位的香烟将围绕‘本香’和‘健康’两大概念展开竞争,香精管控可能加速行业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烟草市场的香精管控经验或可为国内提供参考。欧盟自2020年实施的《烟草及相关产品指令》要求所有烟草制品香精成分不得超过15种,并禁止使用巧克力、糖果等易吸引青少年的香型。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人士透露:“我们的出口产品早已适应这些规定,国内市场晚些跟进也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一位30岁的职场人士表示:“现在抽的某品牌香烟少了点甜味,但咳嗽次数好像真少了。如果真对健康有好处,那香精管控值得。”而另一位50多岁的烟民则认为:“抽了几十年带香精的烟,突然没了反而不适应,希望厂家能保留一点传统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