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烟草行业渠道管控再迎新动态。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加强烟草制品流通环节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烟草专卖局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严控“津龙香烟白”等品牌香烟的流通渠道,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这一举措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记者今日实地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并采访了业内专家、消费者及监管部门,试图全面剖析当前烟草渠道管控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津龙香烟白”作为国内知名品牌,近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屡遭假冒伪劣产品仿冒。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查获的假冒伪劣烟草制品中,涉及“津龙香烟白”的案件占比超过15%。为此,监管部门此次在《通知》中特别强调,要对“津龙香烟白”等重点品牌实施“一物一码”全程追溯管理,确保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可追溯。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草专卖店采访时,店主李先生向记者透露:“现在进货渠道管控非常严格,每箱‘津龙香烟白’香烟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后可查看生产日期、批次、销售区域等信息。一旦发现二维码异常或无法扫描,我们就会立即向烟草专卖局报告。”他坦言,虽然增加了管理成本,但能有效避免假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

然而,在二三线城市,渠道管控的执行力度仍存在差异。记者在河南省某县采访时发现,当地部分小烟店仍存在“津龙香烟白”香烟价格混乱的问题。据当地消费者王女士反映:“同样的‘津龙香烟白’,县城里卖68元一包,市里卖63元,感觉不太对劲。”记者调查后发现,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可能从非正规渠道进货,导致价格波动和假货风险并存。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督处处长张明表示:“价格波动是渠道管控不力的直接体现。我们要求各地烟草专卖局建立价格监测机制,对‘津龙香烟白’等重点品牌实行‘明码标价’制度,一旦发现价格异常,将立即介入调查。”他同时强调,消费者可通过“中国烟草”官方APP查询香烟真伪,并举报可疑销售行为。

在法律合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生产、销售、运输烟草专卖品。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告诉记者:“近年来,法院审理的烟草领域案件显示,制售假烟的违法成本越来越高。以‘津龙香烟白’为例,生产假烟的刑期可高达7年,并处巨额罚金。”

业内专家对当前渠道管控措施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教授认为:“‘一物一码’和价格监测是有效手段,但需要长期坚持。同时,应加强对零售终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鉴别能力。”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指出:“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但人为因素仍需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技术漏洞,伪造二维码或篡改数据。”

消费者对渠道管控的态度也值得关注。在上海市的随机采访中,一位烟龄20年的消费者表示:“‘津龙香烟白’价格稳定后,我们更愿意从正规渠道购买,毕竟健康第一。”但也有人认为:“价格管控会不会导致‘津龙香烟白’更难买到?希望不要影响正常供应。”

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烟草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据行业数据显示,“津龙香烟白”的销量同比增长8.3%,但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仍对品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某大型烟草企业的销售总监透露:“我们已投入5000万元升级防伪技术,并计划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津龙香烟白’的官方线上销售渠道。”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对“津龙香烟白”的口味变化提出质疑。有消费者表示:“最近买的‘津龙香烟白’好像味道有点不一样,是渠道问题还是配方调整?”对此,品牌方回应称:“近期未对产品配方进行任何调整,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可能与假货或储存不当有关。”

在采访中,一位长期研究烟草市场的分析师指出:“渠道管控是烟草行业的‘生命线’。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烟草行业的监管将更加智能化。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销售数据,精准识别异常交易。”他同时提醒:“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尤其是遇到‘津龙香烟白’等高价品牌打折销售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当天,记者还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下一步将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烟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跨区域非法调货、销售假烟等行为。行动将持续一个月,各地烟草专卖局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重点区域进行突击检查。

截至发稿时,记者在多地市场观察到,“津龙香烟白”的渠道管控措施已初见成效。一些地区的烟草专卖店开始主动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追溯二维码,消费者对真伪的鉴别意识也有所提升。然而,渠道管控仍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活力,仍是摆在烟草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