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政策持续收紧,各地市场迎来新一轮调整。据记者调查,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烟草零售终端均出现明显变化,其中“广东骆驼香烟什么没见了”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表示,这一变化与近期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制品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密切相关。

记者走访广州多家烟草专卖店时发现,曾经热销的“骆驼”品牌香烟几乎消失不见。一位店主透露:“上周五(7月15日)开始,骆驼香烟就被要求下架,店里有库存的也必须封存。”据其介绍,这一变动源于省级烟草公司下发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销售未经最新审批的进口烟草品牌。

针对“广东骆驼香烟什么没见了”的疑问,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此举是落实《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配套措施。新规要求所有进口烟草品牌必须通过国家层面的严格审批,而骆驼香烟因未能及时提交最新的健康警示标识和成分检测报告,被暂时禁止销售。该负责人强调:“这不是区域性政策,而是全国性的合规要求,各地烟草公司正在同步执行。”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骆驼香烟的缺席并未导致市场供应紧张。记者注意到,国产中高端品牌如“中华”“双喜”销量有所上升,部分零售商甚至出现提价现象。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便利店,中华(硬)香烟售价已从每条680元涨至700元。烟草分析师李明指出:“消费者对进口品牌依赖度有限,国产替代品的涨价更多是商家借机调整利润,而非市场短缺。”

然而,消费者反应各异。一位长期吸食骆驼香烟的烟民张先生表示:“突然买不到骆驼了,有点不习惯,但国产烟味道太冲。”另一位消费者则认为:“政府加强监管是好事,至少以后买烟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王伟补充道:“近期查获的假冒骆驼香烟案件同比下降30%,说明政策起到了震慑作用。”

法律合规层面,业内专家指出,骆驼香烟的“消失”并非个案。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思远分析:“新修订的《烟草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在包装上使用英文品牌名称,骆驼香烟的英文名称‘Camel’可能被视为违规。”此外,多位律师提醒,零售商擅自销售未审批烟草可能面临罚款,最高可达货值金额的3倍。

在行业内部,跨国烟草公司的反应迅速。记者联系到英美烟草公司(BAT)中国区发言人,对方回应称:“公司正在配合中国监管要求,对产品进行本地化调整。预计下月将推出符合新规的骆驼香烟新包装。”但具体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与此同时,地方政策也在细化落实。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规范进口烟草零售终端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进口烟必须在柜台显著位置标注“非经中国审批”字样。这一规定被业内视为“骆驼香烟消失”后的补救措施,旨在避免消费者误购。

多位烟民对政策走向表达不同看法。在成都街头采访中,一位40岁的男性烟民表示:“只要能买到烟就行,管它什么牌子。”而一位年轻女性则认为:“少一个外国品牌,可能就少一个健康威胁。”这种分歧反映了烟草消费群体的多样性。

记者注意到,广东市场上“广东骆驼香烟什么没见了”的讨论在社交媒体发酵。有用户发帖称:“去五羊新城的烟店,骆驼香烟货架空了,店员说‘上面不让卖了’。”也有网友调侃:“骆驼可能要去沙漠了。”尽管情绪化表达较多,但反映出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正在被广泛感知。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透露,接下来将启动为期三个月的“烟草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检查进口烟草审批、健康警示标识、价格管控等环节。一位参与行动的执法人员表示:“这次行动将覆盖线上线下渠道,包括电商平台。”

市场分析机构IQVIA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烟草行业总销量同比增长2.3%,但进口烟占比从去年同期的8.7%降至7.2%。这一数据印证了骆驼香烟等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萎缩趋势。

对于零售商而言,调整仍在继续。广州市越秀区一家连锁烟酒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紧急调入了更多利群、黄山等国产中高端产品,库存周转率提高了15%。”但他也坦言:“消费者忠诚度是关键,如果骆驼香烟长期缺货,可能会永久失去部分客户。”

广东烟草专卖局的一位中层干部透露,骆驼香烟的重新上架需要经过“企业申请—省级初审—国家终审”三道程序,预计最快也要三个月。这一时间表让市场观望情绪加剧。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烟草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尽管“广东骆驼香烟什么没见了”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折射出中国烟草监管的持续深化,以及行业参与者面临的适应与转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