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风向标再度发生微妙变化。在沈阳、大连等辽宁重点城市,10元以下的低价烟货架出现明显“瘦身”,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热议,更成为行业观察人士关注的焦点。记者今日走访辽宁多家烟草零售终端发现,受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双重影响,低价烟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变革”。

“以前一包5元、8元的烟随便选,现在10块以下的牌子越来越少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家便利店店主李师傅向记者抱怨道。他指着货架上仅剩的“双喜(硬)”和“红塔山(经典1956)”两种低价品牌解释道:“上周刚调整完,很多以前常见的牌子都不见了,尤其是那些3元、5元的‘小众烟’,现在根本进不到货。”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记者在盘锦、鞍山等地的走访中同样发现,10元以下的香烟品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烟草行业已连续三年推动“控低价、提结构”战略。报告特别指出:“辽宁地区作为北方低价烟消费重镇,10元以下产品占比已从2022年的23.7%降至目前的15.3%。”这一数据印证了记者在零售端的观察。业内人士透露,此次调整与《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执行力度加大直接相关,其中“禁止生产、销售低于成本价卷烟”的条款成为监管新标尺。

在价格方面,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红河(软)”零售价已上调至9.5元,而曾经风靡东北的“营口(软)”更是直接退出流通。某省级烟草公司人士透露:“现在10元档位基本由‘红塔山’、‘利群’等品牌主导,且出厂价普遍在18元/包以上,这是为了确保税收合规性。”他补充道:“辽宁10元以下的烟少了,实际上是为‘黄金叶(红细支)’这类15元档位产品腾出了市场空间。”

消费者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在辽阳市某厂区工作的王先生(化名)对记者说:“以前兜里揣着50块钱能抽一周,现在一天就没了,压力确实大。”但沈阳某高校教师张女士则持不同看法:“低价烟减少后,抽的人自然少了,校园周边的烟贩子都少了很多。”中国控烟协会副秘书长肖琳接受采访时表示:“辽宁10元以下的烟少了,是价格杠杆调控的积极信号,符合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关于‘提高烟草税价’的建议。”

行业专家对这一趋势的解读更为多元。北京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明指出:“从市场结构看,低价烟萎缩的同时,中端产品如‘长白山(软蓝)’(25元/包)销量增长18%,高端产品‘中华(硬)’(50元/包)利润率提升3.2个百分点。”他强调:“这不是简单的价格调整,而是产业链重构。”记者在长春卷烟厂参观时获悉,该厂已停止生产低于12元/包的产品线,转而研发“低焦油、低价格”的混合型新品。

市场监管层面对此反应迅速。辽宁省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关于规范卷烟零售价格秩序的补充通知》,明确将“低于10元/包产品纳入重点监控名录”。大连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7家涉嫌低价倾销的零售户立案调查。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自2024年“天价烟”整治行动后,烟草行业价格体系正在经历系统性重塑。

零售终端的适应策略也值得关注。记者在锦州一家连锁超市看到,原低价烟货架被替换为“电子烟专区”,店员王女士说:“虽然传统烟少了,但电子烟销售额增长了40%,很多老烟民开始尝试。”不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副主任杨杰对此表示担忧:“电子烟并非无害替代品,辽宁10元以下的烟少了,不应成为青少年接触尼古丁的新入口。”

国际视角下,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在回应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烟草价格调整与全球趋势一致,但需警惕‘替代品风险’。”他特别提到:“欧盟国家最低烟价普遍在8欧元以上,而我国尚有提升空间。”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收集到一组数据:在知乎“如何看待辽宁低价烟减少”话题下,支持者占比42%,反对者占35%,另有23%认为“无所谓”。一位匿名网友的评论颇具代表性:“穷烟民的日子更难过了,但长远看,这或许能让下一代少些‘二手烟爸爸’。”

综合各方信息可见,辽宁10元以下的烟少了,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的复杂互动。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烟草行业的价格结构调整仍将继续,而消费者、零售户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也将在新的市场规则下持续展开。